发布于:2021-07-20
刘红,女,1969年5月生,四川绵竹人。副教授,生物系海洋生物教研室主任。
教育背景
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海洋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
所属组织:生物学海洋生物教研室
联系方式
地址:上海市临港新城沪城环路999号上海海洋大学181号信箱
邮编:201306
E-mail: hliu@shou.edu.cn
办公电话:021-61900420
主要研究方向
海洋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学,甲壳类繁殖与发育生物学
教学工作
本科课程:海洋生物学(无脊椎动物)、普通生物学
研究生课程:海洋生物学概论
目前进行的主要科研内容
凡纳滨对虾种群遗传及良种选育研究;虾类生长繁殖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验证;虾蟹类促雄性腺素分离纯化及性别调控;虾蟹类卵黄蛋白合成与调控机理的研究;转基因观赏水族的培育。
发表论文
1.中华绒螯蟹卵黄蛋白原基因cDNA序列的克隆与结构分析。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22(4):531-537
2.稀有鮈鯽卵黄蛋白原基因全序列的克隆与分析。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22(5):678-682
3.海洋生物学课程改革的初步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693:100
4.Intracellular 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 (Cu/Zn-SOD) from hard clam Meretrix meretrix: its cDNA cloning, mRNA expression and enzyme activity. 2012.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5.中国明对虾卵黄蛋白原mRNA在卵巢和肝胰腺中表达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2012.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1(1):1-6.
6.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凡纳滨对虾和罗氏沼虾卵黄蛋白原mRNA在卵巢和肝胰腺中的表达。水产学报,2012(11),1667-1674
7.海洋观赏虾类清洁虾胚胎发育的形态学观察。中国水产科学,2012(6),923-929
8.几种甲壳动物促雄性腺素结构预测分析。2011。生物信息学报9(4):307-314
9.基因组步移技术克隆稀有鮈鲫角蛋白18基因序列及序列分析。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5),661-667
10.中华绒螯蟹促雄性腺素分离、纯化的初步研究。2010。上海海洋大学学报。19(1):28-33。
11.4个不同世代凡纳滨对虾群体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2010.上海海洋大学学报。19(6):739-743。
12.稀有鮈鲫β-肌动蛋白启动子的克隆及其驱动活性的初步检测。2010。渔业科学进展。31(2)80-87。
13.中华绒螯蟹初次排卵后卵巢发育的组织学初步研究。2009。上海海洋大学学报。18(1):28-34。
14.斑马鱼acta1- AcGFP重组及其运用于转荧光鱼构建的最佳注射浓度初探。2009。生物技术通报(增刊)。
15.酵母菌核糖体RNA沉降系数的研究,生物技术通报,200912
16.Cell structure and seasonal changes of androgenic gland in the mud crab Scylla paramamosain (Decapoda: Portunidae). 2008. Zoological Studies 47(6):720-732.
17.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genes differential expressed at different seasons in the androgenic gland of Scylla paramamosain. 2007. 甲壳动物的健康养殖与种质改良(第五届世界华人虾蟹养殖研讨会论文集)196-204。
18.Masculinization of female Eriocheir sinensis by injecting the extract of androgenic gland of E. sinensis and Scylla paramamosain。 2006. 水产学报 30:577-585。
19.中国对虾卵黄蛋白原合成部位的研究。2006。海洋水产研究,27(6):7-13。
20.日本沼虾卵黄蛋白原合成部位的初步研究,2006, 生物技术通报(增刊),438-444。
21.Inhibitory effects of the androgenic gland on ovarian development in the mud crab Scylla paramamosain. 2005. Comp. Biochem. Physiol. Part A. 140:34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