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况
上海海洋大学省部共建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项目负责人由水产与生命学院院长李家乐教授担任,2008年7月通过教育部验收并对外开放。
2008年8月以前,实验室位于上海市军工路334号,面积5340平方米,其中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区480平方米,重要水产动植物繁育调控与种苗工程研究方向开放区480平方米,重要水产动植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方向开放区380平方米,种质资源保护实验区2200平方米,以及水产种质资源评估、水产基因组学、分子标记与遗传育种、水产繁育控制基因与克隆、水产营养繁育技术和水产动植物种苗工程等功能实验区1800平方米。有仪器设备1600多台(套),其中1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仪器43台(套),累计投入建设经费2027.1万元。2008年9月,学校搬迁上海市浦东新区临港新城,实验室也整体移至临港新城新校区,现有面积4861平方米,其中科研用房3889平方米。
实验室建立了《教育部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使用规则》、《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大型精密仪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管理实行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根据管理规定负责实验室及研究人员的协调管理和实验室学科发展规划;成立了学术委员会和办公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全面负责督促检查各研究团队的建设和科研计划的落实,实验室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运作。
二、实验室定位与发展目标
实验室依托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水生生物学上海市重点学科和海洋生物学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等学科领域,为这些学科提供支撑平台。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对研究方向了内容进行了重大调整,将海洋生物多样性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要内容,为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支撑作为主要发展目标。
三、研究方向及内容
实验室有3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海洋鱼类多样性与基因组学,海藻与海藻遗传学,海洋生物生态生理学。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水产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侧重团头鲂、罗非鱼、中华绒鳌蟹、三角帆蚌、青虾等水产动植物种质资源的挖掘、评估和创新研究;(2)水产基因组与分子标记研究,包括草鱼、牙鲆、三角帆蚌等基因转录组研究,条斑紫菜丝状体发育消减文库建立与差异性基因筛选,条浒苔Rubisco酶聚集蛋白核影响因子研究及rbcL基因序列分析,草鱼、鲢、鳙、青虾、三角帆蚌和缢蛏的微卫星标记和SSR标记的开发,鳜鱼、鲢、鳙、草鱼的AFLP标记的筛选等;(3)遗传育种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如鱼类优异功能基因的发掘与良种开发研究,鱼类人工和自然多倍体的进化和人工诱导模式等;(4)水产繁育控制基因与克隆,如海星卵母细胞发育调控研究,内分泌干扰物对鱼类和虾类生殖相关基因表达,性别决定关键酶类和性激素水平的影响等;(5)水产繁育分子生物学,如鱼、虾、蟹繁殖功能基因组研究,条斑紫菜自由丝状体发育调控与无贝壳育苗新技术研究等;(6)水产动植物种苗工程,如三角帆蚌和池蝶蚌杂交优势利用技术,鲢、鳙、草鱼和团头鲂遗传资源的变迁,高产优质罗非鱼选育,水产重要养殖动物抗病育种基础研究,坛紫菜良种选育技术,海带配子发生过程中lhef家族基因的时空表达与功能分析等。
四、人才队伍及科研团队
实验室现有研究团队6个:以李思发教授、李家乐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研究团队;以唐文乔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鱼类等水产生物资源研究团队;以杨先乐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水产病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和利用研究团队;以成永旭教授、王武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水产动物繁育与种苗工程研究团队;以邱高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水产繁育生物技术研究团队,以及以严兴洪教授、马家海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海藻种苗工程研究团队。实验室有固定研究人员4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4名,副高级职称14;具有博士学位31人,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16人。十一五期间,实验室重点加强了中青年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实验室主任及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
实验室主任:陈良标教授。男,1966年出生,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人类与动物遗传学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1988 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生物系细胞生物学专业,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1993和1996年从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获生理学硕士和分子生理学博士学位,1997至1999年在美国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做博士后研究。2000至2001年服务于美国生物信息公司Doubletwist Inc.,从事生物信息数据库工作。2001年回国,2004年6月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遗传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编,《遗传》编辑委员会副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是动物进化与环境基因组学,以及干细胞分化的机理。
通过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和细胞生物学等研究手段:阐述新基因起源的分子机制,基因组进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细胞分化的分子控制。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极端环境下的基因组进化、干细胞全能性及分化的分子基础、生物信息学和数据挖掘。
极端环境下的基因组进化:生活在地球两极的鱼类在千万年的寒冷环境中进化出了许多新的基因和特殊的生理机制以适应寒冷的极地环境。通过比较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手段揭示极端寒冷环境下基因组的进化规律以及细胞对严寒适应的分子基础。
肿瘤干细胞发生的表观遗传机制:分析胚胎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质谱、发掘控制肿瘤干细胞发生和分化的表观遗传因子,并揭示其功能。
主要学术带头人
1.唐文乔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男,浙江慈溪人。现为“水生生物学”上海市重点学科带头人、鱼类研究室主任、水生生物系主任、学校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鱼类学会副理事长、水产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部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水产学会名字审定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湿地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涉渔工程生态修复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系统地整理了中国的平鳍鳅科、蛇鳗科、蝴蝶鱼科、鼬鳚科鱼类,发现7新种、1新亚属和8中国新记录种。在国际上率先建立了一个鱼类辐射剂量估算解剖模型,并成功用于某核电厂的辐射剂量率估算。先后参与或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撰写专著9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教学成果奖6项。主要从事鱼类学、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水工程环境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兼顾生物标本制作和保藏技术等,目前专注于长江口鱼类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生命过程的研究。
2.严兴洪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1958年出生, 1998毕业于日本东京水产大学水产生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0年完成日本文部省学术振兴协会(JSPS)博士后研究。现任全国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委员,获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称号。先后主持3期国家”863”计划重大研究项目,3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国际上完成首例江蓠原生质体成株培养,选育出我国第一个紫菜良种—坛紫菜“申福1号”。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名),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等奖励;同时,曾获国际海藻学会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日本藻类学会最优秀论文奖,中国水产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主要研究方向:海藻遗传育种,海藻生理生态与分子生物学,经济海藻的栽培与病害。
3.何培民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男,1959年10月出生,江西人,汉族, 2000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得植物生理学光合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上海市“曙光学者”、“浦江人才”、“ 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01-2003年在美国Connecticut 大学海藻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进行访问合作,从事海藻生物技术和生态修复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海藻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海洋生物学与活性物质研究。现担任上海海洋大学“水域环境生态上海高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海洋环境生态与修复研究所”所长、水产与生命学院海洋生态环境系主任,先后承担过国际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海洋863项目、国家海洋局重大专项、国家环保部重大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上海浦江人才项目、上海教委曙光计划项目等科研项目。现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海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藻类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海洋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海洋与湖沼学会理事、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上海药学会海洋药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水产学会、上海生物工程学会、中国藻类学会、中国水产学会(资深)、亚洲水产学会、美国藻类学会等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