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返回校园网

我校研究人员在鱼类低温耐受能力的调控网络研究上取得进展

发布于:2016-07-08

鱼类的低温耐受能力限制了其地理分布,不同地域分布的鱼类为我们研究鱼类低温耐受能力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在我们之前研究中,一些受低温调控的分子元件被鉴定出来,完善了鱼类低温响应的分子网络(Hu, et al.,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5)。然而, 决定鱼类低温耐受能力关键的信号通路尚不明确。

罗非鱼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重要的养殖热带鱼类,很难在低于10°C的水温下生存。斑马鱼作为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模式热带鱼,其温度适应范围比罗非鱼大,能在一定时间内忍受8°C的低温。根据罗非鱼和斑马鱼低温耐受能力的差异,研究人员比较分析在相同低温胁迫下物种间(罗非鱼和斑马鱼)鱼鳃组织转录组变化。从分析12,072one-to-one同源基因的表达模式出发,研究人员发现随着低温胁迫时间延续,5个关键信号通路中的基因在两种鱼中依次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模式。根据这些关键信号通路以及它们对应的时间点,研究人员发现鱼鳃上细胞凋亡的数目与低温耐受能力息息相关。文章作者进一步鉴定出了25个凋亡相关的转录因子,这些差异调控的转录因子在调控网络中起着枢纽作用,并且与代谢和FoXO相关信号通路中蛋白相互作用,共同调控下游基因在两种鱼中的不同表达模式。该项研究揭示了鱼类低温耐受力关键的信号通路,进一步阐明了不同鱼类在温度适应分子网络上的差异。

该研究成果于2016630日在线发表于国际主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影响因子为5.228。水产与生命学院陈良标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其课题组的胡鹏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该团队的多位硕士研究生参加了研究。该研究得到科技部973项目、国家基金委、上海高校水产学一流学科建设项目和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资助。

论文下载: 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28952

                                                             (撰稿人:胡鹏)

【关闭窗口】